close

現代電影科技發達,拍電影不再是一件難事,因此造就出了電影的多樣化。但數大不一定是美,多產的電影市場似乎不再講究「質」,電影對現代人來說,究竟是一種資本主義下人們所追求的娛樂產物,還是創作者及觀賞者追求的藝術價值?

這篇影評其實是筆者在「電影藝術」課程的期末作業之一,但寫這篇影評的想法其實已經醞釀很久,所以就交完作業後順便放上來了。


2001_a_space_odyssey  

片名:《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導演:Stanley Kubrick

預告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HjIqQBsPjk 

  60年代,二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居民們還沉醉在戰後經濟復甦的光芒中,在這被人們譽為20世紀最美好的十年中,美國出現了嬰兒潮、嬉皮文化。美國人開始對新的事物感到好奇,尤其是未知的宇宙。對於一部在人類登上月球前一年所發表的宇宙科幻片來說,這部電影以看似合乎時宜,實際上卻以不合大眾口味的姿態出現在電影界中。即使獨到的表現手法創造出最接近宇宙的真相,簡單的對白及深奧表現藝術卻依舊無法滿足大眾對一部科幻片的期待。但時間終究證明了這部電影的地位,幾十年後回過頭看,在許多人心中,它依舊是一部無人能超越的科幻電影。

  電影以太陽在宇宙的畫面配上理查‧史特勞斯的交響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為開頭,接著一個黑畫面跳到太陽剛升起的地球,並用「The Dawn of Man」(人類的黎明)來概括接下來約15分鐘的黑猩猩劇情。光這段就足以了解到庫柏力克的敘事能力有多強烈。首先,《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原本是來自尼采的同名著作,在這本書中,尼采描述了波斯祆教的先知查拉圖斯特拉的故事,除此之外,也強調了「超人」(Übermenschen)的概念,所謂「超人」即是猿猴進化成人類的過渡期。而庫柏力克運用這樣的連結,用音樂及畫面來呼應這樣「超人」的概念,令人印象非常深刻。也因此,在幾個重要的環節都會出現這段音樂。(連結支援:2001 A Space Odyssey Opening)

maxresdefault

 

  除此之外,電影中出現了幾個具有象徵性的表現手法:黑畫面、黑石、骨頭及電腦。以下我以個人觀點來分析這幾項事物。首先,黑畫面就像是世界的起源來自一片摸不著、看不透的黑;就像是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就像是宇宙的浩瀚,即使看見了,達到了,也無法從中得知它的奧秘。導演以一種不長不短的長度來呈現這個黑畫面,就像是在告訴觀眾:在這些對人類來說重要的演化過程中,其實對宇宙的發展來說並無太大的差別,一樣是浩瀚無垠、深不可測。而巨大的黑石在我的看法中,則有許多不同的象徵。它看似完美比例而神祕的外表,就像是人類心中的神,祂就在那佇立著,你看不透祂,祂卻好像存在著某種支配你的力量。祂的存在象徵著一段文明的轉換,好似是祂賜予人猿工具、賜予人類探索宇宙的能力、甚至懲罰人類因自傲而迷失。黑石的象徵不僅僅如此,它或許也代表著不變的真理,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找尋方法探索宇宙的秘密,最後反而迷失在這探索的過程中,但真理依舊不變,依舊默默地影響這世界。又或許,黑石其實是對上帝的一種諷刺,它以無聲無息的方式出現,在人猿學會使用工具殺害同類時,它看著這一切;在人類不自量力探索宇宙時,它看著這一切;在人類最終迷失自我時,它看著這一切。而在這些人類發展的片段中,它並沒有參與,當然也沒有憐憫,只是毫無表情,以又黑又硬的姿態,佇立在你面前。

08_monolith-2  images  

  骨頭及電腦是很妙的描述方式,一開始人猿以骨頭殺害同類,拿在手上的骨頭就像一種王者能夠支配一切的權柄。但當人猿拋起骨頭,在天空中化做太空船後,掌權的似乎不再是人類,而是無情的宇宙。宇宙中渺小的太空船對比著人猿手上象徵權勢的骨頭,宣告著人類的不自量力─人工智慧電腦的反撲,讓人類嚐到了自我毀滅的痛苦。因此,骨頭及電腦可以解釋為對人類科技發展的諷刺。

2001-A-Space-Odyssey-7  

 

  這部電影裡面其實還包含著多種意象,我相信一部偉大的電影會讓觀眾有不同的解讀方式,而絕對的答案相對來說也是不存在的。對於最近火紅的《星際效應》,許多人認為它超越了《2001太空漫遊》。但在我心目中,《2001太空漫遊》如果是科幻電影第一,《星際效應》也當不成第二。宇宙是黑暗而非溫馨的。

 

 

 

arrow
arrow

    威力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