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498474d59a3dephpThumb_generated_thumbnailjpg  

又再次忙碌了一陣子,找到了時間好好的打打文章。

這次要介紹兩本書:
Randy Pausch 《The Last Lecture》(蘭迪‧鮑許《最後的演講》)
Christopher Hitchens《Mortality》(克里斯多夫‧希鈞斯《生命就是堅持信念,走到最終》)
(老實說我覺得希鈞斯那本的中文書名翻得蠻爛的。)

第一本書是某次在女性友人家中看到,向她借來讀的。後來一直蠻喜歡這本書,所以常常向我另外一位朋友提及這本書。之後某年生日,那位朋友便送我這本《生命就是堅持信念,走到最終》。我不知道是湊巧還是他故意的,總之這兩本書真的是搭配得恰到好處啊!

會想一次介紹兩本的原因其實不複雜,只是因為兩本書同樣都是癌末的知名作家(或演說家)。從書背的推薦文以及文案看來,兩人都是樂觀的面對癌末將逝的事實,但真正讀完兩本書後你會發現其實並不是如此(下面會說明)。而重要的一點是,希鈞斯在他的書中有特別提到蘭迪‧鮑許的《最後的演講》,而且還嘲弄蘭迪說的幾段話是「陳腔濫調」。

我先將兩本書的大綱都打完後再打我那粗淺的論述。

《最後的演講》(The Last Lecture)
200881318135839077801  
(Randy Pausch)
首先先介紹這本「較正面」的抗癌故事。

大綱:蘭迪‧鮑許是一位在卡內基美隆大學教書的教授,在2006年時被診斷出胰臟癌,他跟他的妻子在醫院看到腫瘤照片時抱在一起崩潰大哭。但在當下,蘭迪正開始籌畫著他最後一次的校內演講。他將這個演講命名為「如何實現兒時夢想?」。他會用這樣的主題主要是因為他不想單純在演講上描述他的抗癌心路歷程、未來期許......等等,而是想要以他這一生不斷努力實現的六項夢想為主軸再做延伸:

1. 體驗零重力
2. 參加NFL比賽(美式足球聯賽)
3. 編寫百科全書條目
4. 成為Star Trek中的科克船長 (Star Trek, 星際爭霸戰, 美國著名科幻影集)
5. 贏得遊樂場的大型絨毛娃娃
6. 成為迪士尼幻想工程師

演講一開始,他便當眾做起伏地挺身,向觀眾證明他並不虛弱,觀眾也非常的開心(這段正是希鈞斯嘲諷的一項)。而談論實現夢想的過程中,他也提到了許多幫助他的人,例如他的父母小時後讓他盡情的在牆壁上塗鴉,讓他不受限制的盡情想像。還有對他幫助非常大的美式足球教練,使他在打球的過程中學到更多遠比「參加NFL比賽」還值得的經驗(當然,最後他並沒有參加NFL大賽)。他在演講時說了一段耐人尋味的話:「任何阻擋在你面前的磚牆都有存在的目的,它是為了證明你的渴望。」雖然這些夢想他並未通通都實現,但對他來說,在追逐這些夢想的過程中得到的,遠比實現這些夢想來的大多了。事實上,他的妻子並不是很贊同他舉辦這次演講,因為她認為蘭迪花了太多時間在這上面,使得他的「餘生」無法好好的與妻子和孩子渡過。但蘭迪並不這麼想,他在美式足球那段提到了「假動作」,他認為任何達成目標的過程中,都會有「假動作」的產生,而「最後的演講」就是他的假動作,他的目的是要讓他的孩子在他死後能夠看見爸爸這段演講。

蘭迪將準備演講、演講中、演講後的過程都寫了下來,內容勵志而且溫馨。他也架設了一個網站,紀錄著他抗癌的過程:http://www.cs.cmu.edu/~pausch/news/index.html

《生命就是堅持信念,走到最終》(Mortality)

398303-christopher-hitchens  
(Chrisopher Hitchens) 

(看照片就知道跟蘭迪完全走不同風格啊!)

大綱:希鈞斯在某次演講前發現自己疑似心臟病發,到了醫院檢查後,卻發現自己罹患了食道癌。當下他與妻子相擁,決定奮力一搏。但這段路非常坎坷,他接受了各式各樣的療程,他也不放過任何「實驗性」的療法,試圖讓自己成為那5%的幸運兒。無神論的他,在罹癌前常常在公開或私人場合與宗教人士辯論。在抗癌過程中依舊嘲諷著各種宗教,即使許多教會的牧師都邀請教友們幫他禱告,他依舊覺得他們愚蠢,甚至他還擔心:「要是我真的痊癒了,這些人會不會認為是禱告奏效了?那該怎麼辦呢?」當然也有反對他的宗教人士,他們在網站上宣稱:「上帝正在懲罰他污辱神的部位」也就是「嘴巴」,因為到後期他因為化療的關係幾乎成了啞吧,甚至有時還聽不到,必須靠藥物控制。他也非常的排斥成為啞吧這件事,這讓他沒辦法跟那些宗教人士進行辯論,還有罵那些偽善的政客。書中他也提到了蘭迪‧鮑許的《最後的演講》,他認為觀眾只是怕得罪這位癌末教授,才會為蘭迪在演講台上的言語及動作鼓掌。他也認為蘭迪故意用搞笑的方式來演講是一件「過甜」的事,因為人們只是因為他是病患而產生迴響,一點也不真實,反而是種折磨。最後一個章節是以片段的方式寫下,直到他死前都沒有完成,內容時喜時憂,讓人感受到希鈞斯在生命最後掙扎的痛苦,也感受到這位辯論大師的堅持。希鈞斯在書中一再提到尼采說的話:「那些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壯。」(Was mich nicht umbringt, macht mich stärker.)


首先,看完《最後的演講》後,我把他在卡內基大學的演講看完了(有興趣的人可以上youtube搜尋:最後的演講),說真的當下我深受感動,覺得人活著就該如此「正面」(但那是我還沒接觸卡夫卡的時候)。甚至有段時間我還把那段「磚牆」的名言打在手機裡,實實告訴自己要克服困難,實現夢想。也告訴自己:不因忙碌而失去夢想,而因夢想而忙碌。而且蘭迪不過分修飾文字,也不用宗教信仰及靈性來敘述他的故事,而是單純的以「人」的角度來看待他的人生。
而希鈞斯的Mortality則更加口語,這也是希鈞斯的特色,在這本書中他依舊不忘嘲諷宗教、政客與惡棍。甚至叛逆地說著:「我不會因為抽菸及喝酒導致我罹癌而感到後悔,因為任何能幫助我寫作的方法,都是值得的。」相較起來他就比蘭迪還要叛逆的多了。蘭迪在書中幾乎不太提到他的病情,反觀希鈞斯則是常常用輕鬆的口吻抱怨著化療帶給他的痛苦。比起來,我比較喜歡希鈞斯的做法,雖然我依舊喜歡蘭迪的演講,但就如希鈞斯所說的:太陳腔濫調了。也因此我並不喜歡這本書的中文書名,反倒希望它是「難逃一死」。
簡單來說吧!許多罹癌的人在死前開始會想著:「我要開始做善事」、「我要開始吃素」、「我要活得開朗」,甚至想著要如何讓我周遭的人不因為我而難過,而蘭迪幾乎就是屬於這樣的類型,差別只是「他本就如此」。而希鈞斯則是堅持他的風格跟理念,繼續諷刺宗教,繼續做自己,認為自己能戰勝病魔。但悲哀的是,最後藍迪多活了一年,希鈞斯則是在後期越來越憂鬱(從他的文字看來),痛苦的死去。

雖然兩人最後都沒有戰勝癌症,且他們抗癌的方式及理念都不同,但都在死前成就了最真的自己
我並不認同希鈞斯對蘭迪的批評是合理的,但我想如果是希鈞斯先死,蘭迪也會認為希鈞斯太極端了吧!
畢竟,他們都是堅持理念的人,又怎麼會認同彼此的想法呢?

我想,這兩本書都是使我堅持理念的最佳範本。

P.s. 更有趣的是,兩本書都有提到彼此的妻子,且兩人的妻子都有為他們的丈夫寫下文章,這邊我就不多加贅述,有興趣的人可以好好比較看看!

 

arrow
arrow

    威力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